定點茶工作者在社區遭遇居民自發組織“驅趕小組”,雙方談判與調解過程的經驗分享

一、前言 在台灣與部分東亞城市,性產業雖然名義上屬於灰色地帶甚至非法,但由於市場需求持續存在,定點茶工作者或定點茶仍舊以隱匿形式生存於社區之中。當這些工作場域與一般住宅空間重疊,便極易引發社區居民的反彈。部分居民基於治安、安全、道德或房價等考量,會自發組成所謂「驅趕小組」,意圖迫使定點茶工作者搬離。於是,在地衝突與談判調解,逐漸成為一種日常化卻敏感的社會現象。 本論文旨在探討此一議題,從社區居民的集體行動、定點茶工作者的回應策略,到第三方調解機制的介入,進一步分析雙方的互動邏輯、衝突化解方法,以及可能的社會啟示。 二、居民組織「驅趕小組」的動機與運作方式 1. 治安與安全考量 許多居民擔心定點茶工作者帶來陌生男性頻繁出入,導致治安隱憂與鄰里安全感下降。這些恐懼往往與媒體報導的「性交易伴隨暴力、毒品、詐騙」的敘事掛勾,即使實際發生率有限,居民仍傾向採取預防性排斥。 2. 房價與居住品質 社區若被外界標籤為「色情場所聚集地」,可能衝擊房屋轉售價與租金行情。部分有意脫手房產的居民,更積極投入驅趕行動。 3. 道德與價值觀 在傳統倫理與宗教文化背景下,部分居民認為性交易活動「敗壞風氣」,更可能影響青少年價值觀。因此,驅趕行動有時帶有「淨化社區」的道德使命感。 4. 運作模式 驅趕小組的運作通常包含: 情報蒐集:記錄出入人員、拍攝監視影像。 社區串連:透過 LINE 群組、里民大會形成共識。 施壓行動:張貼公告、直接找上門抗議、報警檢舉。 外部連結:尋求里長、警察或媒體協助,形成輿論壓力。 三、定點茶工作者的回應與自我保護 1. 隱匿與低調經營 許多定點茶工作者在意識到社區敵意後,會減少人流、採用預約制,甚至限定熟客,以降低被盯上的機率。 2. 協調與談判嘗試 部分定點茶工作者選擇與居民代表溝通,承諾減少噪音、加強安全措施,甚至繳交「社區維護費」,以換取相對穩定的經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