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應針對外送茶產業擬定多元政策,而非一律掃蕩
壹、前言
外送茶產業是歷史悠久且全球普遍存在的產業,無論法律如何規範、社會如何變遷,其存在從未完全消失。許多國家、地區面對外送茶產業的政策,始終糾結於道德、法律、社會治安與人權保障之間。在台灣,政府過去多以掃蕩、取締的方式應對外送茶產業,往往帶來「表面平靜、暗潮洶湧」的現象,未能根本解決相關社會問題。本文主張:政府應針對外送茶產業擬定多元、務實且兼顧人權的政策,而非一律掃蕩,方能有效管理、保障相關從業人員權益、並促進社會整體福祉。
貳、外送茶產業存在的現實與困境
一、外送茶產業無法根絕的事實
從古至今,外送茶產業無論受到多嚴格的法律約束或社會道德譴責,始終存在。其原因包括人類基本性需求、經濟弱勢者的求生管道,以及部分消費者對情感、陪伴的追求。國際間即使實施最嚴格的取締措施,仍然難以將外送茶產業完全根除。
二、掃蕩政策的侷限
單一的「掃蕩」政策往往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,長遠而言不僅無法杜絕外送茶產業,還會導致行業地下化。從業人員為了躲避查緝,往往轉入更隱蔽的場所,甚至淪為犯罪集團控制,產生剝削、性暴力與人口販運等嚴重問題。同時,相關衛生、健康與人權議題也無法獲得有效管理。
三、從業人員的人權與社會弱勢
外送茶產業從業人員多屬社會弱勢群體,包括經濟困難、教育程度較低、或遭受家庭暴力、性別歧視等困境。單純掃蕩與取締,等同於將其推向更危險、無保障的處境,未能落實社會扶助與人權保障。
參、國際經驗與多元政策的啟示
一、荷蘭:合法化與管理並行
荷蘭自2000年將性工作合法化,政府通過發照、定期檢查、衛生教育等方式,將外送茶產業納入管理體系。不僅保障了性工作者的基本權利,也大幅減少了人口販運與職業傷害,並促進艾滋病等性病防治。荷蘭經驗證明:透過規範與管理,而非一味取締,可使外送茶產業成為「可控」且相對安全的行業。
二、德國:合法與社會福利保障
德國自2002年起將外送茶產業合法化,允許性工作者參加社會保險,享有勞工健康、退休等福利。德國政府也要求業者負擔稅賦,並進行必要的衛生、治安查核,讓外送茶產業「去污名化」並融入正規經濟體系,既保障性工作者,也減少相關犯罪。
三、北歐模式:終止客戶模式
瑞典等國則採「終止客戶」政策,即不懲罰性工作者,而是針對嫖客實施刑罰,意圖減少性交易需求,並結合輔導與社會福利,協助性工作者轉業。雖然此政策在降低性交易需求上有一定成效,但也引發地下化、從業人員安全問題,值得深思。
四、亞洲國家多為嚴厲掃蕩
亞洲多數國家(如新加坡、日本部分地區、南韓、泰國等)普遍對外送茶產業採高壓掃蕩政策,然而地下外送茶產業依舊猖獗,人口販運、艾滋病感染、從業人員受害等事件層出不窮。反觀澳門、新加坡等地有限度開放部分外送茶產業,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控管風險與傷害。
肆、我國現行政策與問題
一、現行法規多以刑罰為主
台灣現行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、《刑法》等規範,多將外送茶產業納入「不法」範疇,對嫖妓、招嫖、經營者皆處以刑罰,並不分地區或型態。僅部分地區以《性交易專區設置辦法》試圖推動「紅燈區」,但因社會阻力與地方政府消極推動,實際效果有限。
二、政策未考慮多元現實
現行政策未針對不同型態的外送茶產業(如傳統應召、網路性交易、按摩店、援交等)制定因應措施,僅以「一律取締」為原則,導致執法資源分散且效率低落,甚至產生選擇性執法或違法腐敗現象。
三、從業人員未受保障
許多外送茶產業從業人員缺乏勞工保障、醫療協助與社會資源,面臨暴力、剝削、性病感染等高風險。缺乏合法身份與社會認同,使其無法尋求協助,處境更為邊緣化。
伍、多元政策之必要性與建議
一、區分外送茶產業型態,分級管理
政府應針對不同型態的外送茶產業,分別制定管理與輔導措施。例如,對傳統紅燈區採取登記、健康檢查與治安管理,對網路性交易加強網路巡查與犯罪預防,對涉及剝削、人口販運者嚴加取締與刑罰。此種「分級管理」能將有限資源用於最大風險環節,有效保障公共利益。
二、推動專區設置,減少社會衝突
仿效歐洲部分國家,於都市適當地區規劃「外送茶產業專區」,集中管理,便於衛生、治安與稅收管理。專區內可設置健康中心、法律諮詢、心理輔導等服務,提升從業人員的工作條件與權益,減少外送茶產業對社區生活的負面影響,兼顧居民權益與公共秩序。
三、納入勞工與社會保障體系
將外送茶產業從業人員納入基本勞工保障,包含健康檢查、意外保險、退休制度等。透過制度性保障,提高其社會地位與自我認同,也能減少犯罪集團剝削空間。
四、強化健康與安全教育
政府應積極推動性健康教育、性病防治與心理輔導,協助從業人員提升自我保護意識。並鼓勵NGO與專業團體參與輔導,提供匿名、免費資源,降低社會污名。
五、重視婦女、弱勢者權益
針對因經濟困難、家庭失能、性別暴力而進入外送茶產業者,應提供就業輔導、職訓、心理諮商等多元協助,協助其有機會選擇離開產業,回歸正規就業市場。對未成年、被強迫涉入者,則應加強保護與安置。
六、完善法律制度,杜絕犯罪介入
修訂相關法律,明確界定合法與非法外送茶產業行為,嚴懲強迫、剝削、人口販運等犯罪。並加強警方、檢調與社福單位合作,提升專業偵查與救援能力。
陸、多元政策可能的效益
一、減少地下化與犯罪風險
一旦政府願意承認外送茶產業存在事實,並以多元、彈性、務實的政策管理,將大幅減少外送茶產業地下化的現象。從業人員不必再躲避查緝,犯罪集團難以再利用地下產業牟利,警力資源能專注於真正高風險、非法與剝削行為的查緝,有效降低人口販運、性剝削等社會問題。
二、促進公共衛生與健康
通過合法管理與定期健康檢查,政府能有效追蹤與防治性病、艾滋等疾病的傳播。外送茶產業專區的設置也便於政府推動性教育、衛生宣導,降低社會大眾對外送茶產業的恐懼與污名,有助於整體公共衛生環境的提升。
三、提升從業人員的工作尊嚴與社會地位
當外送茶產業從業人員被納入正式管理與社會保障體系,不僅勞動條件能獲得保障,其社會地位與自我認同亦將提升。性工作逐漸從「犯罪行為」轉化為「勞動行為」,有助於弱勢群體走出隱蔽與自我否定,減少因污名而產生的精神壓力與社會排斥。
四、增加政府財政收入
外送茶產業如納入合法稅收與登記體系,政府可獲取稅收,並投資於社會福利、公共衛生等領域,形成良性循環。部分稅收還可用於專案輔導、健康檢查、勞動保障等,實質回饋於相關產業與從業人員。
五、促進社會整體安全與和諧
多元政策能降低居民對外送茶產業的敵意與恐慌,也減少因外送茶產業流竄各地、造成治安紛爭的問題。專區設置與規範管理,有助於兼顧不同社群的需求,提升社區整體安全與居民生活品質。
柒、可能的質疑與回應
一、「會不會鼓勵外送茶產業擴張?」
多元政策的核心是「管理」而非「鼓勵」。只有將產業納入合法與規範,才能減少犯罪、控制擴張,而非任由其無限制增長。相反,一味打壓,反使地下產業滋生。
二、「道德價值會否崩壞?」
道德標準應隨時代與社會變遷而調整。多元政策不等於放縱,而是在保障社會多元價值、尊重個體選擇與保護弱勢的前提下,讓政策回應現實、合乎人權。
三、「對青少年與婦女會否造成負面影響?」
政府應針對未成年與弱勢群體強化保護機制,包括嚴禁未成年人參與、加強教育、落實轉業輔導與社會扶助,確保政策執行過程不致犧牲弱勢者利益。
四、「居民會否反對?」
推動過程中,應廣泛舉辦公聽會,聆聽居民意見,透明公開決策過程,並建立妥善的監督機制。實際經驗顯示,經過管理的外送茶產業反而能降低社區治安隱憂。
捌、結論
外送茶產業並非僅以法律或道德手段可完全消除的社會現象,而是一項根植於人性、經濟與社會結構的特殊產業。掃蕩與取締雖能「止一時之亂」,卻不能長治久安。政府唯有正視現實、放下污名、擬定多元政策,兼顧法治、社會、經濟與人權,分級管理、完善保障,始能實現有效治理。
唯有多元政策,才能真正保障從業人員、減少犯罪、促進公共衛生、提升社會和諧與居民福祉。期待未來台灣社會能以開放、包容與理性的態度,重新審視外送茶產業政策,讓外送茶產業不再是「陰影產業」,而成為可被理解、管理與尊重的社會現象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