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應針對外送茶產業擬定多元政策,而非一律掃蕩

壹、前言 外送茶產業是歷史悠久且全球普遍存在的產業,無論法律如何規範、社會如何變遷,其存在從未完全消失。許多國家、地區面對外送茶產業的政策,始終糾結於道德、法律、社會治安與人權保障之間。在台灣,政府過去多以掃蕩、取締的方式應對外送茶產業,往往帶來「表面平靜、暗潮洶湧」的現象,未能根本解決相關社會問題。本文主張:政府應針對外送茶產業擬定多元、務實且兼顧人權的政策,而非一律掃蕩,方能有效管理、保障相關從業人員權益、並促進社會整體福祉。 貳、外送茶產業存在的現實與困境 一、外送茶產業無法根絕的事實 從古至今,外送茶產業無論受到多嚴格的法律約束或社會道德譴責,始終存在。其原因包括人類基本性需求、經濟弱勢者的求生管道,以及部分消費者對情感、陪伴的追求。國際間即使實施最嚴格的取締措施,仍然難以將外送茶產業完全根除。 二、掃蕩政策的侷限 單一的「掃蕩」政策往往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,長遠而言不僅無法杜絕外送茶產業,還會導致行業地下化。從業人員為了躲避查緝,往往轉入更隱蔽的場所,甚至淪為犯罪集團控制,產生剝削、性暴力與人口販運等嚴重問題。同時,相關衛生、健康與人權議題也無法獲得有效管理。 三、從業人員的人權與社會弱勢 外送茶產業從業人員多屬社會弱勢群體,包括經濟困難、教育程度較低、或遭受家庭暴力、性別歧視等困境。單純掃蕩與取締,等同於將其推向更危險、無保障的處境,未能落實社會扶助與人權保障。 參、國際經驗與多元政策的啟示 一、荷蘭:合法化與管理並行 荷蘭自 2000 年將性工作合法化,政府通過發照、定期檢查、衛生教育等方式,將外送茶產業納入管理體系。不僅保障了性工作者的基本權利,也大幅減少了人口販運與職業傷害,並促進艾滋病等性病防治。荷蘭經驗證明:透過規範與管理,而非一味取締,可使外送茶產業成為「可控」且相對安全的行業。 二、德國:合法與社會福利保障 德國自 2002 年起將外送茶產業合法化,允許性工作者參加社會保險,享有勞工健康、退休等福利。德國政府也要求業者負擔稅賦,並進行必要的衛生、治安查核,讓外送茶產業「去污名化」並融入正規經濟體系,既保障性工作者,也減少相關犯罪。 三、北歐模式:終止客戶模式 瑞典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