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點茶工作者在社區遭遇居民自發組織“驅趕小組”,雙方談判與調解過程的經驗分享
一、前言
在台灣與部分東亞城市,性產業雖然名義上屬於灰色地帶甚至非法,但由於市場需求持續存在,定點茶工作者或定點茶仍舊以隱匿形式生存於社區之中。當這些工作場域與一般住宅空間重疊,便極易引發社區居民的反彈。部分居民基於治安、安全、道德或房價等考量,會自發組成所謂「驅趕小組」,意圖迫使定點茶工作者搬離。於是,在地衝突與談判調解,逐漸成為一種日常化卻敏感的社會現象。
本論文旨在探討此一議題,從社區居民的集體行動、定點茶工作者的回應策略,到第三方調解機制的介入,進一步分析雙方的互動邏輯、衝突化解方法,以及可能的社會啟示。
二、居民組織「驅趕小組」的動機與運作方式
1. 治安與安全考量
許多居民擔心定點茶工作者帶來陌生男性頻繁出入,導致治安隱憂與鄰里安全感下降。這些恐懼往往與媒體報導的「性交易伴隨暴力、毒品、詐騙」的敘事掛勾,即使實際發生率有限,居民仍傾向採取預防性排斥。
2. 房價與居住品質
社區若被外界標籤為「色情場所聚集地」,可能衝擊房屋轉售價與租金行情。部分有意脫手房產的居民,更積極投入驅趕行動。
3. 道德與價值觀
在傳統倫理與宗教文化背景下,部分居民認為性交易活動「敗壞風氣」,更可能影響青少年價值觀。因此,驅趕行動有時帶有「淨化社區」的道德使命感。
4. 運作模式
驅趕小組的運作通常包含:
情報蒐集:記錄出入人員、拍攝監視影像。
社區串連:透過LINE群組、里民大會形成共識。
施壓行動:張貼公告、直接找上門抗議、報警檢舉。
外部連結:尋求里長、警察或媒體協助,形成輿論壓力。
三、定點茶工作者的回應與自我保護
1. 隱匿與低調經營
許多定點茶工作者在意識到社區敵意後,會減少人流、採用預約制,甚至限定熟客,以降低被盯上的機率。
2. 協調與談判嘗試
部分定點茶工作者選擇與居民代表溝通,承諾減少噪音、加強安全措施,甚至繳交「社區維護費」,以換取相對穩定的經營環境。
3. 借助外部資源
當驅趕壓力過大時,定點茶工作者有時會尋求NGO、律師、甚至人權團體的協助,主張「工作權」與「居住權」,企圖將衝突導向法律或制度討論。
4. 流動與搬遷
最無奈但也最常見的結果,仍是被迫轉移至新地點,形成「浮動式經營」,但這同樣加重了生存不穩定性與人身風險。
四、談判與調解過程的實務經驗
1. 談判前的氛圍
雙方往往帶著高度不信任:居民認為對方「破壞秩序」,定點茶工作者則認為自己遭遇歧視與排擠。談判初期常出現言語衝突與互相指控。
2. 調解者的角色
在許多案例中,里長、社區管理委員會、甚至警方,都會被推舉為中立調解者。調解者必須同時顧及居民的集體利益與個人從業者的生計,角色尷尬卻至關重要。
3. 成功案例分享
協議安靜經營:某社區定點茶工作者承諾僅在白天接待固定客人,並限制人流,最終獲得居民容忍。
社區回饋:另一案例中,定點茶工作者每月捐款給社區清潔基金,換取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」。
NGO參與:非政府組織介入後,居民接受教育,理解性工作者的弱勢處境,對立情緒有所緩和。
4. 失敗案例分享
暴力驅趕:居民強行破壞門鎖,導致衝突升級,最後演變成司法訴訟。
談判破局:雙方缺乏互信,居民堅持「零容忍」,定點茶工作者最終只能搬遷。
五、社會學與法律層面的反思
1. 社區治理的灰色地帶
這些事件顯示,當法律定位不明,居民便透過「集體行動」自行補位,形成非正式卻具強制力的治理機制。
2. 性工作者的邊緣化
在談判桌上,性工作者往往缺乏話語權,其生存合理性常被否定,這進一步加深了社會排斥與污名。
3. 法律的兩難
警方若介入過深,可能被指「管太多」或「選擇性執法」;若袖手旁觀,又被居民批評「縱容色情」。法律在此只能以「擾民」或「妨害風化」的模糊罪名介入,難以真正解決矛盾。
4. 調解的啟示
成功案例多半來自「妥協」與「互惠」:居民獲得安全感,定點茶工作者保有生存空間。這提醒我們,社區衝突不必然走向零和,而是可以尋找共存模式。
六、結論
定點茶工作者與社區居民的衝突,是台灣都市化與性產業地下化交織的結果。驅趕小組的出現,反映了居民對秩序、道德與安全的渴望;而定點茶工作者的回應,則顯示弱勢群體在縫隙中求生的韌性。
唯有在更大層次的公共政策與法律改革下,這樣的衝突才有望減少。短期內,雙方透過談判、調解與妥協,或許仍是最務實的選擇。
延伸閱讀